本文的所有讨论,都建立在认同核心、维护权威、恪守规矩、服从大局的坚实基础之上。本人坚定拥护“两个确立”,坚决做到两个维护。

统战价值一词,最早出现在我党政治术语“统一战线”中,后续多出现在统战工作中。

在原始的政治语境下,“统战价值”指的是一个个人或团体,对于我国共产党实现其“统一战线”目标所具有的利用价值和重要性程度。

其衡量的标准是政治性的、战略性的,服务于宏大的政治议程,而非个人化的利弊计算。

最近能够在各平台看到的统战价值的说明,大多是一种引申和泛化。网络流行的"统战价值"只是借了“统战”的壳子,抽离了其原始的、严肃的政治内涵,将其改造成一个用来解释普适性社会权力关系的工具化概念。也就是:

统战价值是个体或群体在他人眼中能够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的程度。正面影响可能包括提供资源、技能、信息、支持等,负面影响则可能包括可能造成的破坏或威胁。

甚至还有一个计算公式:拉拢收益欺压收益 =统战价值

这是个很让人有探讨兴趣的现象——这一词非常难得的将社会潜规则下的“博弈价值”、“个人筹码”、“影响力”、“功利计算”、“权力关系”、“正面贡献”和“负面威胁”等等等等,概括的如此恰到好处,是一个极具洞察力一丝黑色幽默的词汇。

网络上的“统战价值”大多被用来解释以下事情:

在职场生态中,完美解释“老实人”为何吃亏

  • 为什么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?
  • 为什么埋头苦干的“老黄牛”总被忽视?
  • 为什么离职意愿能够成为谈判筹码?

在亲密关系中,能够解构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关系

  • 为什么“舔狗”最终一无所有?
  • 为什么“作”的人反而被重视?
  • 为什么家庭主妇的地位容易被轻视?

在家庭中,能够解释不理解的资源分配现象

  • 为什么家里“最不听话”的孩子反而最受关注?
  • 为什么最乖巧懂事的孩子常常被要求“让一让”?

在这里解释几个——像我一样有活力、思维活跃的年轻人(哈哈)感兴趣的——问题,其他的交给大家去思考

为什么离职意愿能成为谈判筹码?

当一个核心员工提出离职时,他就瞬间获得了巨大的“统战价值”;因为他的离开会造成项目停滞、技术断层等巨大损失——即高昂的“欺压”成本,此时,领导拉拢他(加薪留人)远大于任其离开的损失,因此会更愿意倾听其诉求。

为什么“舔狗”最终一无所有?

在一个追求关系中,无底线、无条件地付出,即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框架和需求,那么“舔狗”的“欺压成本”极低,“欺压收益”变得极高,对方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其付出而无需提供任何回报。因为无论对方如何冷落,“舔狗”都不会离开,所以对方完全没有“拉拢”(即确认关系、给予承诺)的必要。其“统战价值”趋近于零。

为什么家里“最不听话”的孩子反而最受关注?

一个叛逆、有主见、敢于反抗父母的孩子,会给父母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和精神上的压力。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或让这个孩子“惹是生非”,父母可能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、金钱和精力去“安抚”和“拉拢”他。

是不是很有意思?

我们会发现用网络上提出的“统战价值”来对各种人际关系相关的事情做解构时,很容易就说得通了,它就像一把手术刀一样,剖析了许多场景下隐藏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博弈。这个理论就是认为,人际关系中的不平衡并不取决于谁更“善良”、更“正确”或更“有道理”,而是取决于谁能让“对方”——或者决策者、权力方——在权衡利弊后,认为“拉拢你”比“欺压你”的成本更低、收益更高。对于刚正不阿的年轻人来说,从现实分析出来这个结果时是痛心的……

虽然无知愚蠢是人的,也是我的常态,但我姑且不避讳理解认同乃至实践这个“统战价值”——毕竟能有我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是因为当时教员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”——的做法

总结一下吧

网络版的“统战价值”是一个用来反思和批判“讨好型人格”和“无私奉献”文化的很好的工具

它以一种非常“功利”和“现实”的视角提醒我们:

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博弈中,个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你能创造多少正面贡献,更取决于你拥有多大的议价权、多强的不可替代性,以及在必要时,能让对方承受多大的损失。